文章目录
前言:LongCat API 开放平台面向开发者与团队,提供统一的接入方式与集中化的密钥、权限、限流、日志与可观测能力。它并非“又一个 SDK 集合”,而是把网关、鉴权、环境与调用生命周期管理收敛到一个可配置的中枢,以更低的心智负担完成从单点集成到平台化治理的过渡。

LongCat API 平台简介
LongCat API 开放平台以“一个入口、多种能力、可观测可治理”为目标:在统一的网关下发布能力目录(Service Catalog),为每个能力提供稳定的调用契约(Endpoint + Schema),并内置密钥管理、访问控制、限流熔断、重试与灰度等工程化机制。对于多团队协作与多环境(开发/测试/生产)治理,平台通过环境隔离与可审计变更让发布与回滚变得可控。
免费额度
LongCat API为开发者提供每天 100,000 tokens 的免费额度;同时,单次请求最多支持 128K tokens 的长上下文理解,便于处理大型对话与长文档。
每日免费额度
- 每个账号每天自动获得 100,000 tokens 免费额度。
- 免费额度于 北京时间每天凌晨 自动刷新。
- 未使用完的额度将于当日清零,不予累积。
额度使用说明
- 输入和输出 tokens 均计入消耗。
- 流式接口与段式接口消耗相同。
用途与典型场景
- 统一接入: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接口统一到同一域名与鉴权策略之下,降低前端与第三方的对接复杂度。
- 多环境与灰度:为 Dev/Staging/Prod 提供独立密钥与限额,支持按百分比或白名单灰度放量,减少发布风险。
- 配额与结算:内置调用配额、用量统计与账单导出,便于合作方或内部成本核算。
- 可观测与审计:请求/响应、错误码分布、P95/P99 时延、慢查询与报警;变更与密钥操作全链路审计。
- 生态对接:提供多语言 SDK、Webhook/回调、事件推送与签名校验,快速融入现有微服务与消息流。
核心优势
- 开发体验一致:统一的域名、鉴权与错误语义,减少“针对不同服务写不同调用器”的重复劳动。
- 治理原生:限流、熔断、重试、幂等、签名、IP/UA 白名单与敏感字段脱敏均为平台内建能力,无需到处造轮子。
- 安全合规可控:多维度密钥(项目级、成员级、只读/只写)、细粒度的 RBAC、可配置的访问窗口与到期策略。
- 可观测闭环:从实时指标到历史归档,从触发报警到一键拉取调用明细,支持问题复盘与 SLA 管理。
- 扩展与集成:开放插件位与网关后置脚本,便于落地自定义逻辑(如 A/B、金丝雀发布、字段映射、协议转换)。
一键迁移接入LongCat
「LongCat API开放平台」支持主流的 OpenAI API 和 Anthropic API 两种格式。只需三步,即可轻松实现从 Claude 无缝切换至 LongCat-Flash-Chat 模型。
接入端点
OpenAI 格式:https://api.longcat.chat/openai
Anthropic 格式:https://api.longcat.chat/anthropic
API Key
将 API Key 替换为 LongCat API 开放平台的 API Key。访问 LongCat API 开放平台获得:https://longcat.chat/platform

Python 示例:使用 Anthropic SDK 通过 LongCat 兼容端点调用
import anthropic
client = anthropic.Anthropic(
base_url="https://api.longcat.chat/anthropic/",
api_key="Bearer your-api-key",
# 重写 header
default_headers={
"Content-Type": "application/json",
"Authorization": "Bearer your-api-key",
}
)
message = client.messages.create(
model="LongCat-Flash-Chat",
max_tokens=1000,
system="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.",
messages=[
{
"role": "user",
"content": [
{
"type": "text",
"text": "Hello, LongCat!"
}
]
}
]
)
print(message.content[0].text)
相关文章与技术报告(延伸阅读)
总结
LongCat API 开放平台的价值不在于“能不能调通一个接口”,而在于将鉴权、限流、观测、权限、配额与变更治理这些工程能力沉淀到平台,使调用变得标准、可控、可审计。对个人开发者,它降低了集成成本;对团队与企业,它提供了可持续演进的“接口运营”能力。建议从一个小型项目或单条业务能力开始,把密钥管理、限流与观测跑通,再逐步收敛更多服务与环境,让统一接入与一站式管理真正释放效率与质量的红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