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9日,腾讯发布全新的 AI 命令行助手 CodeBuddy Code,同时宣布 CodeBuddy IDE 国际版开启公开测试,无需邀请码,对所有用户开放。用户可免费使用 CodeBuddy 全系列产品,并可无缝调用 DeepSeek 等大模型;国际版支持 GPT、Gemini 等主流模型,且 IDE 与 CLI 共享额度(测试阶段将提供部分体验额度)。

CodeBuddy Code 简介
CodeBuddy Code 是腾讯推出的 AI 命令行工具(AI CLI)。与传统“把命令拼接起来”的脚本不同,它将模型与工程任务编排结合:在终端内理解你的意图、读取与编辑项目文件、执行必要命令,并返回可审查的改动与运行结果,尽可能减少在 IDE、命令行、浏览器之间来回切换。
发展脉络(简要)
- 插件阶段:先以代码助手插件形态服务于主流 IDE(如 VS Code / JetBrains),提供对话、补全与诊断能力。
- 独立 IDE 阶段:随后推出 CodeBuddy IDE,强调“对话即编程”的端到端体验。
- CLI 阶段:最新发布的 CodeBuddy Code 面向专业工程师,把智能体接入终端,便于与现有工程体系(Git、包管理器、CI/CD)深度结合。
腾讯云成为业内首家同时覆盖 插件、独立 IDE 与 CLI 三种形态的 AI 编程工具厂商,能够满足从专业开发者到零基础用户的全场景需求。
功能一览
- 自然语言驱动的开发命令:在项目根目录启动后,通过对话描述“要达到的结果”,由工具规划并执行所需步骤。
- 代码编辑与差异可审查:对文件的修改会生成可比对的改动,便于走代码评审流程。
- 依赖与脚本编排:结合包管理器(如 npm)与既有脚本,自动安装/更新依赖并调用构建与测试任务。
- 测试与故障处置:可执行单元测试/E2E 测试;失败时收集日志与上下文,辅助定位问题。
- 与 Git/CI 协同:在分支上提交原子化变更,衔接项目现有的质量门禁与流水线。
- 一键安装与启动:通过 npm 全局安装并在项目目录运行命令即可开始使用。
核心优势
- 贴合工程一线场景:将“改代码—跑脚本—看结果”的闭环收敛到终端,不必在多个工具间频繁切换。
- 更易规模化复用:常用任务(如批量重构、风格统一、补测)可沉淀为团队提示词与脚本模版,降低个人经验差异。
- 与现有生态兼容:不替代 Git、包管理器与 CI,而是作为自然语言入口与智能编排层,减少记忆复杂命令的负担。
- 模型与账户灵活:国内外版本可对接不同模型生态,方便在合规边界内按需选型与切换。
技术要点(面向实践)
- 上下文注入与最小化变更:通过读取项目文件与脚本清单形成“工作集”,在会话内执行最小必要改动,利于代码评审与回滚。
- 命令执行安全:对涉及生产环境或数据迁移的命令应设置双重确认;建议默认在 feature 分支上运行,并由 CI 兜底。
- 提示词工程:将团队约定(编码规范、提交信息模版、测试覆盖要求)写成可复用的提示词片段,随仓库分发。
- 与脚本/CI 的边界:把 CLI 视为“智能入口”,而非强行接管所有流程;构建、测试、发布的标准化仍落在脚本与流水线上。
相关文章与技术报告(外部延伸)
- npm:@tencent-ai/codebuddy-code(安装说明与版本信息)
- 官方网页:CodeBuddy(产品与文档入口)
- 媒体报道:新浪科技对发布会要点的梳理
- 媒体报道:上证报/中国证券网资讯
- 资讯解读:开源中国新闻稿
- 技术生态:CloudBase × CodeBuddy(端到端开发示例)
- 下载国际版
- 下载国内版
- 插件
总结
CodeBuddy Code 把“智能体 + 工程编排”落在了最日常也最通用的入口——命令行。它并不试图替代团队既有工程体系,而是以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把脚本与规范“组织起来”。对于追求效率与可复制性的团队,一个合理的落地路径是:从小范围试点开始,将高频任务固化为模版与脚本,再逐步扩展到更多仓库与流水线。这样既能享受 AI 带来的迭代速度,也能在工程质量与安全边界上保持可控。